初中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 2021-12-17 15:37 发布单位: 宜兴市丁蜀实验中学 浏览量: 1368 【公开】

宜兴丁蜀实验中学 胡秀娟

摘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现行的考试选拔制度使得教师的教学中心有所偏颇。本文着重强调了全面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教育心得与做法。
关键词:
综合应用能力 语言技能 创设情景 丰富资源 小组合作 提倡创新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越来越凸显其作用。因此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方位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 ①。其中,“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②。在学习条件参差不齐,英语又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下,作为英语教师,优化英语课堂,注重课外辅导练习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学的目的应该着眼于其交际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的压力和教学的困难,教师们大多偏重于读和写的练习,而忽略了听说的交际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一人掌控课堂的局面。教师机械地带读单词、句型和课文。学生生搬硬套句型模版进行对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套用水平。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并没有形成知识网络,难以活血活用。在回答问题时,部分学生只会用简单的“yes”和“no”。英语课堂毫无生气,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信息交流。这是长期过分倚重词汇、语法的讲解与传授是造成“哑巴英语”的症结所在。有的学生在听和读的方面很强,善于吸收信息,但却不善于表达。在书面表达时,经常发现孩子无法将简单的事情用文字陈述出来,或者是错误百出。这也是将听说读写分割教学的弊端之一。
    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听说读写相互割裂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的要求。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倾向,显然偏离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既有相对独立的语言功能,又是统一的整体,它们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四者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个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转换过程。因此,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必须综合训练,全面发展,不可偏废。
一、注重英语听力训练
     美国著名新生儿专家佛尼所进行的研究指出:正常的胎儿在母亲子宫里时,听力就开始发展了。在他出生之前,如有人对她读书唱歌与他聊天,他的语言智能就能够超前发展。
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从听和说开始的,就如同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孩,先是通过大量的听音输入,才慢慢开始开口说话。因此,英语的学习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注重听说领先。
(一)注重方法,英文教学。
     在我国,英语的学习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英语课甚至就是他们听和说英语的唯一的途径。因此,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英文的课堂用语,甚至应该进行全英文授课。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同学来说,全英文的授课方式较难听懂。因此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力求简洁,还要配合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通过电脑演示,图卡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手势动作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母语辅助教学。总之,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课堂用语,做到循序渐近。
(二)夯实基础,了解文化。
   “听力是听和理解能力的总和。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必备条件,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要听懂是困难的”③。特别到了初中,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句型、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学生的语音基础和语法基础,直接影响到听力理解的效果。比如在听音辨词中,有些学生会把“ work”当成“ walk”,对于一些形近的单词也会混淆,如“well”和“will”。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清晰正确的语音示范,并且要将基础知识抓牢。
此外,由于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学生如果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缺少了解,只是用我们自认为行得通的逻辑去判断听力内容的话,在理解上就容易出错。比如说在初一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What’ 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 如果按我们的习惯,答案肯定是星期一(Monday),一些孩子也会去做这样的判断。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是将星期天(Sunday)作为一周的开始。诸如此类的列子还有很多。比如姓氏,以及经常会出现的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的问题等等。因此,在做听力的训练时,逐步地向孩子讲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包括饮食、传统节日、生活习惯、语言习惯、体育运动等)也十分重要。
(三)形式多样,倾心聆听。
    在一般学校英语教学中,没有开设专门的听力课,而是将听力的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得到最充分发挥。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力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平时,要以唱歌和游戏来辅助教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的方式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探求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听前联想,就是在听材料之前,可以告诉学生主题,有学生针对主题进行讨论、联想和猜测。比如通过猜谜的形式进行教学。听后质疑,就是听完一篇材料之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通过讨论,由其他学生进行回答。材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出示的,可以是在课前由学生Daily report的内容。同学对老师问题的回答也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通过鼓励和奖励的手段,让孩子对同学的发言细心聆听,发现错误找出问题,及时改正,共同进步。
二、鼓励日常口语交流
    张兼中教授在《中学英语教育学》一书中写道:“任何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文字则是口语的记录,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来的。所以,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所以,口语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最基本、最活跃和最方便的形式。”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进行交际。因此,除了听力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一)重视评价,鼓励勤说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塞浦路斯有一位王子叫皮格马利翁,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个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而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恰当地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结果发现,当教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哑巴英语”这个普遍的现象和事实。传统的英语教学将英语作为知识来传授,以掌握语法为目的,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言不达意,无话可说。甚至有的孩子羞于开口,不敢开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鼓励孩子们用他们所能的语言来进行交际,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支配感。任何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语言表达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完美。此时,我们不要急于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纠正,而应该给予正面的鼓励,而后再提出建议和改正;对孩子取得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并且要将好的评价放大。让孩子在一个低焦虑、无威胁的环境中体验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英语,敢于开口去说,去探索。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言是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如果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机械的语句练习,那么英语的学习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景环境,围绕所学的内容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会话。例如7A 《unit5 on a farm》一课的内容,许多孩子都没有在农场劳动的经验,句型练习起来缺乏真实感,操作时无法取得孩子的共鸣。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孩子带来了周末或节假日自己的活动照片,根据照片中的情景彼此进行交流。每个孩子的活动都不一样,既真实又生动,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孩子们交流起来很兴奋,课堂气氛也很好。
(三)小组合作,面向全体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其进行交流。开展交际性活动的关键就是要存在信息沟。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机会。
在口语练习中,很多孩子由于性格腼腆、胆小或因为接受能力差,通常不敢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注视下举手发言。这时,小组合作练习对话的形式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缓冲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这个人力资源作用,互帮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巡视和抽查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预习复习功课、出小报、排练情景剧、Do a survey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得到了说英语的机会,在课后也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氛围。
(四)联系旧知,提倡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们的对话千篇一律,对课文中的句型生搬硬套,做对话就像“换词填空”一般。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合理地丰富对话内容,力争与众不同。例如,在教授完打电话内容之后,在做对话时,提醒学生可以以打电话的形式做对话,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提升。
(五)听说结合,相互促进
     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因此,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应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听不说,教学就显得过于呆板,过于机械。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同步进行,就可做到听中有说,听说结合,共同达成语言的交际能力。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同。
根据新课标的语言技能分级目标,一级目标主要的任务是辨别和模仿。因此在初一上学期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如进行“Simon Says”的游戏,让孩子辨别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者进行歌曲教学,让孩子边听、边说、边唱。到了下半学期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进行“daily report”,题材可以是天气、节日、旅游或者说故事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就内容提问。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质疑。这样,用心所听,用心所答的东西就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致力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是学生感受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主渠道之一,是扩大词汇量的主要方式,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会有较理想的输出。阅读正是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的教学与学习手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以后的英语水平的发展。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潜能没有得到好好挖掘,学生读的方式、内容单调划一。我们必须增加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使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一)多种渠道,丰富资源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先生说:“教学资源实际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现有的教学资源,比如报纸、杂志、网络、阅读材料、听力材料、故事书等等从数量上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是质量问题,目前的部分教学资源都是应试型的,而且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语言知识讲解,是应付考试的教学资源” 。
阅读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还可以从网络获得。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字词,身边的广告、标志,西餐厅的菜单,大到英文诗歌、散文等都可以是阅读的资料。
     在内容上,要尽量选择学生们熟知的故事,篇幅不宜过长,最好有中英文对照的读物。比如我让初一的学生阅读他们熟悉的《小红帽》。学生们对英文版的《小红帽很》好奇也很兴奋。读起来,难度也较低。同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近,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材料的深浅难易要把握住。可以从连环画读起,图文结合,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二)注意方法,提高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读前准备。对于难度较高的阅读材料,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背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或者通过带着任务进行阅读的方式,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将文中的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型先解决掉。这样,当学生完成阅读训练时,就会有很强的成功感,仿佛老师没有怎么教自己通过努力就学会了。既避免了教学的枯燥,又在讨论中加深了印象。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进入大脑皮层的信息就越多,对精细分析、综合活动就越有利。慢读可能使潜在的意念干扰阅读时的思考,冲减本应该停留在大脑中的信息量。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快速英语阅读的习惯。计时法是一种训练速度的常用方式,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快速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对于不理解的词一跳而过,克服逐字翻译的毛病,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不要动不动就翻字典,这样会妨碍阅读速度的提高。在完成练习以后,在对文中的生词做进一步的学习。
    最后,要让学生善于小结,复述。让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能大概说出主要内容,甚至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以此来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重视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个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它需要运用多种智力活动,如:观察、感悟、想像、比较等。语言学家的研究证明:写作有助于词汇、语法、句型、课文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并能够促进听、说、读和思维能力的潜在性发展。同时,听、说、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益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难题。
(一)扩充阅读,注重积累
   在上文中我已阐明,只有大量的信息输入才有较理想的信息输出。和语文
的学习一样,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笔下才能流淌出优美的文字。“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说”和“写”是“听”和“读”的检验和促进。正如同修改房屋一样,没有词汇和语法作为“砖”和“瓦”,是不可能盖出知识的高楼大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听、说、读、写四者的整合。
(二) 由易到难,循序渐近
    在设计写作任务时,要根据教材的主题和学生的特点逐步提高。在初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先开始仿照范文开始写,写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之类的;到了初二年级可以写一些叙事性的文章;到了初三的时候就应该有各种时态和人称的变化的写作。在写作中,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并且及时给与辅导及更正。
(三)提倡创新,注重探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个性发展。教师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善于思考,放飞孩子想像的翅膀。在作业的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 “brain-stormy”头脑风暴。教师说一个词,学生能迅速地罗列出许多同类别的其他的词语。还有学生们很喜欢的词语接龙游戏(所接词语首字母与所给词语尾字母相同),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好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给他们一个主题去设计海报,或者给他们一个天马行空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比如在教授7A《Dream home》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写一写《My dream home》。在写作时,任凭他们进行不着边际的幻想,也不要过分地拘泥于他们的文法错误。鼓励他们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创作。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我发现孩子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越发地自信,越发地喜爱英语学习了。
五、采用多元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个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肯定。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恰当的评价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形成性评价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形式。
(一)注重个体,区别对待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思想指出:学习者之间在认知活动中存在年龄、智力、语言天赋、认知方式、个性等方面的心理差异。因此,我们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对于学得快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给予更多的任务和责任,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与更多的关注和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心里障碍,在课堂上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交际活动,以好带差,尽量宽容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二)强调交流,鼓励合作。
     课堂评价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使小组内成员能够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齐头奋进,并且使他们能尊重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复习和深化所学内容、相互之间加深了解与合作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三)共同评价,多元主体。
      身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孩子心目中,特别是优等生,同学对他的评价往往比老师对他的评价要重要的多。所以应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为学生作出适时、适度、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帮助了别人,最后能够得到被帮助者以及组员的肯定,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他将会更加乐于助人。
从英语教学整个过程来看,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必须综合训练,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但教学的过程应该尊重语言的习得规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做到先后有序,落在实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有一定量的信息输入才有语言输出。还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性以及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展现的机会,得到成功感,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使英语的学习获得“良性循环”。
总之,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在于一朝一夕,需要教师和学生全情投入,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语言知识,需要我们老师对他们的各项技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训练。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将此作为我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打好基础。
注释:
①《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6页
②《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9页
③安凤歧,梁承锋:《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第105页
参考文献:
1、《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01期
2、温满玉,苏剑芳:《初中英语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3、安凤歧,梁承锋:《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分享到: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